注塑模具排气设计不当引发的3大缺陷及核心原理
来源: 大银 发布日期 2025-09-22 17:12:55
在
注塑模具排气设计过程中,当模具合模闭合时,型腔、横浇道及浇口等流道系统内会残留空气,同时熔融塑料受热可能释放挥发气体(如吸湿性材料的水汽、热塑性塑料的小分子挥发物)。若排气系统设计不合理,这些气体无法及时排出,会被熔融料挤压形成“隐形阻力”,引发一系列成型缺陷,直接影响塑件质量与生产稳定性。以下详解排气设计不当导致的核心问题及底层逻辑:
一、填充不良:料流受阻的“隐性瓶颈”
填充不良是排气不足最常见的后果,本质是气体阻力与料流动力失衡导致的成型中断,其诱因与表现具有明确的工艺关联性:
核心成因
气体阻力阻滞:型腔残留空气形成的“气堵”会直接减缓料流速度——例如在长流程塑件(如长度>300mm的家电外壳)成型中,未排出的空气可使料流前锋速度从50mm/s降至20mm/s以下,导致末端区域无法被完全填充。
材料吸湿加剧问题:吸湿性较强的材料(如PA66、PC、PBT)若干燥不彻底(含水率>0.2%),高温下水分会汽化形成水汽,与空气混合后进一步增大排气负荷。某PA66齿轮成型案例中,因干燥不足+排气不畅,导致齿轮齿顶填充缺失率达30%。
典型表现
塑件出现局部缺料、轮廓不清晰(如边角、筋条末端未充满),或料流熔接处出现明显缝隙,且缺料区域多集中在型腔末端、远离浇口的位置。
二、烧焦现象:断热压缩的“高温损伤”
当料流填充速度远超排气速度时,型腔封闭空间内的空气会被剧烈压缩,产生“断热压缩效应”,高温空气直接灼伤塑件表面,形成不可逆缺陷:
原理与数据支撑
断热压缩的温度与气体压缩比正相关——当空气被压缩至原体积的1/10时,温度可飙升至300℃以上,而多数塑料(如ABS、PP)的热分解温度在250-300℃之间,高温会导致塑料碳化。例如某ABS仪表盘成型时,因浇口附近排气槽堵塞,压缩空气温度达320℃,使仪表盘表面出现直径2-5mm的黑色烧焦斑点。
差异化表现
烧焦多集中在料流汇合处、型腔死角或排气薄弱区域,初期表现为黄褐色痕迹,严重时形成碳化物堆积,不仅影响外观,还可能因碳化物脱落污染后续塑件。
三、溢料(飞边):气体增压的“模具胀开效应”
型腔内部气体被压缩后会产生向外的膨胀力,当该力超过模具合模力时,会导致分型面或镶件间隙扩大,熔融料趁机溢出形成飞边,在薄壁塑件中尤为突出:
形成机制
压缩气体产生的“胀模力”会使分型面出现微小缝隙(通常0.02-0.05mm),熔融料在注塑压力(通常80-120MPa)推动下填入缝隙。例如厚度<1mm的薄壁电子外壳,因排气不畅导致分型面溢料,飞边厚度达0.03mm,需额外增加修剪工序。
关键影响因素
除排气不良外,合模力不足(如模具重量5吨却选用合模力500kN的注塑机)会加剧溢料风险——气体胀模力与注塑压力叠加后,易突破模具密封极限。
四、其他衍生缺陷:排气不足的“连锁反应”
除上述三类核心问题外,排气不畅还会引发多种隐性缺陷:
银线/气纹:气体沿料流方向形成的细长银白色条纹,常见于PC、PMMA等透明塑件,本质是气体裹挟在熔融料中形成的“气痕”;
气泡:塑件内部形成的中空孔洞,多位于壁厚较厚区域(如壁厚>8mm的支撑柱),因气体无法排出被包裹在料流内部;
喷嘴纹:浇口附近因排气不良导致料流紊乱,形成的环形或螺旋形纹路,影响塑件表面光洁度。
大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专注家电模具制造,提供OEM/ODM代工服务。是一家集研发、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制造方案供应商。自有经营产品分别为扫地机器人、塑胶餐具及电子飞镖靶。拥有30年模具开发经验,50多位研发人员,100多台注塑机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制造服务,为客户创造价值。